太乙版黄帝内经·太华·丑癸注

发布日期:2025-07-05 19:30    点击次数:179

丑癸

经言:人病胃脘痈者,诊此当候胃之动脉,其脉当沉细。(胃之动脉,指足背部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之趺阳脉,张琦说:“此指趺阳也。阳明之气自头走足,趺阳沉涩而人迎甚盛,则经气不降,故知热聚于胃口,故曰沉涩者气逆。盖胃痈之侯,寸口之脉未有不洪数者。” 沉细,《甲乙》作“沉涩”。)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指足阳明胃经颈部之人迎穴。)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为痈也。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乃脏有所伤也。脏有所伤,则其气精血无所归倚,而卧不安也。及气精血脉之有所归寄,则卧安也。故人不能县其病也。(县,系也。病,《广韵》忧也。故人不能心中有牵系而忧愁也。《三因方》作:“情有所倚,人不能悬其病,则卧不安。”)县者,志知之不归,心为所系矣。

人之不能偃卧者,肺气之塞弗通也。肺者,脏之盖也。其空而虚,气布而橐龠,(橐龠,喻呼吸。)痞满则偃卧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则喘急少𣱛者,肺极寒而多痰气盛也。(肺极寒,指肺部痰湿积聚严重,阳气极其不足,导致肺失宣降。气盛,即肺气盛,指肺呼吸功能代偿式亢盛。)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热,热则痰盛气少,痰盛气少则动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者。(病厥,即厥证,是指因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导致的突发性昏厥病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核心特征。)其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也。左脉浮而迟,此道四时也。(道,顺也。《素问·病能论篇》作“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与此文义完全相反。观前后文义,病厥者必逆,故以《素问·病能论篇》为是,张志聪说:“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也。”)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颇,偏也。关,塞也。谓,痰湿偏塞于肺也。俞正燮说:“古人止五脉,弦钩代毛石,沉紧浮迟躁盛微细,乃评论之名,归之五脉,大数近于某,则曰颇于某。”其言大谬,当是受到后文“今得肺脉”文字的影响,而妄自揣度文义所致。比如郭霭春即采用其意,翻译作“脉象大约近于肺脉”,则旨意全非。)当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阴脉者,贯肾络肺。得肺脉,(指冬日诊得浮脉,肺有痰湿而气盛也。)肾为之病,(病之根源在于肾,水液代谢失常。)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有病颈痈者,或砭治之,(《素问·病能论篇》作“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灸,塞也,《仪礼·士丧礼》“幂用疏布久之”疏,谓直用疏布盖鬲口为塞也,此处指以针泻痈后,用药布裹缠伤口。)而皆已,其真安在?此同名异等者也。(异等,高世栻说:“颈痈之名虽同,而在气在血则异类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痈气,指痈疡的邪毒。息,生也。痈气之息,指痈疽初起,气壅否结而肿。痈疽初起,气壅否结而肿,宜以针刺开除痈疡的邪毒。)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泻之。(邪气盛而血聚化脓的,宜用砭石刀泻其脓血。)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有病怒狂者,其病生于阳也。(阳,指足阳明、太阳、少阳三阳脉。)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阳气者,《千金卷十四第五》“气”下无“者”字。暴,卒起也。折,犹止,留止也。决,行流也,犹疏导。阳气卒起留止而难以疏导。)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若𩬙阳明者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阳明者,胃脉也。动,作也,此处指气亢。巨阳者,足太阳膀胱经也。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不,训丕,奉也。胃气常亢盛,太阳少阳之脉奉而亢盛。)不动而动大疾,此其侯也。(大疾,犹暴虐。阳气亢盛而暴虐,此阳厥之候也。)治之则夺其食,(夺,《太素》《甲乙》《千金》“夺”并作“衰”。)即已。夫食之入于阴,(张介宾说:“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长气于阳,(张介宾说:“食入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生铁落,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本草纲目》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气疾,即气亢暴虐。)

有病身热解堕,(解,懈也。堕,惰也。解堕,指肢体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𣱛者,病名曰酒风。(酒风,是由于过度饮酒导致的疾病。)治之则以泽泻、术各十分,(术,指白术。)鹿衔五分,(鹿衔,指鹿衔草,归肝肾经,可祛风湿,强筋骨。)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合,谓合为药散。三指撮,指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并拢抓取的散剂药量。后饭,王冰说:“饭后药先,谓之后饭。”)已矣。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中手,犹应手。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应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摩之切之,孙鼎宜说:“摩犹推也,推而按之。”聚者坚,孙鼎宜说:“其脉聚而不散,故曰坚也。”)博者,大也。(博者,搏也,指气盛极而亢也。气盛极而亢则脉大。)《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𢘆》者,气竒病也。(竒,古同奇。𢘆,同恒。竒𢘆,即奇恒,指病机复杂的罕见病证,《素问·病能论篇》即作“奇恒”。气,省文作乞,《博雅》求也,求索之义。气竒病也,《素问·病能论篇》作“言奇病也”。)所谓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时死也。(“病”前“竒”字当衍。病不得以四时死,即病症超出了四时五行的阴阳辩证,谓之奇病。)职𢘆者,得以四时死也。(职,《尔雅·释诂》常也。职𢘆者,《素问·病能论篇》作“恒者”。恒病,即常病,病得以四时死,即病症符合四时五行的阴阳辩证。)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孙鼎宜说:“《广雅·释诂》:'方,始也。’始切其脉而求其致病之由曰揆。”)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孙鼎宜说:“得其病处,而以四时逆顺,明其治法死生曰度。”)以四时度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资讯

太乙版黄帝内经·太华·丑癸注

丑癸 经言:人病胃脘痈者,诊此当候胃之动脉,其脉当沉细。(胃之动脉,指足背部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之趺阳脉,张琦说:“此指趺阳也。阳明之气自头走足,趺阳沉涩而人迎甚盛,则经气不降,故知热聚于胃口,故曰沉涩者气逆。盖胃痈之侯,寸口之脉未有不洪数者。” 沉细,《甲乙》作“沉涩”。)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指足阳明胃经颈部之人迎穴。)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为痈也。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乃脏有所伤也。脏有所伤,则其气精血无所归倚,而卧不安也。及气精血脉之有所归...

相关资讯

  • 太乙版黄帝内经·太华·丑癸注

    丑癸 经言:人病胃脘痈者,诊此当候胃之动脉,其脉当沉细。(胃之动脉,指足背部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之趺阳脉,张琦说:“此指趺阳也。阳明之气自头走足,趺阳沉涩而人迎甚盛,则经气不降,故知热聚于胃口,故曰沉涩...

  • 加快推进工业智能体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新网6月11日电据工信部网站消息,近日,加快推进工业智能体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相关高校、行业企业、服务商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部属事业单位参加会议。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

  • 张延生、皮肤的性质与人体疾病的关系p132

    我们对皮肤的性质、形状与人体疾病关系进行分析。 皮肤表面如果平整,说明身体健康正常。 皮肤较透明,皮下像有积水、积液一样,为水肿性疾病或炎症。 皮肤显得较薄,光滑发亮,说明患者相应的脏器官的功能太虚弱...

  • 道恩股份: 关于道恩转债即将停止转股暨赎回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重要提示性公告

    证券代码:002838证券简称:道恩股份公告编号:2025-082债券代码:128117债券简称:道恩转债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道恩转债即将停止转股暨赎回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重要提示性公告本...